白犀牛:
學名:Ceratotherium simum
英文名:White Rhinoceros
分類:哺乳綱奇蹄目犀科
分布:非洲的乍得、蘇丹、扎伊爾、烏干達、安哥拉和羅得西亞等地。
外形特征:白犀又名方吻犀。白犀體大威武,是陸生脊椎動物中居于第三位的龐大動物,僅次于大象以及河馬,但比黑犀大。一般體長為300—450厘米,尾長為55—65厘米,肩高175—205厘米,體重2000—3500千克。體軀渾圓粗壯,皮膚光滑,厚約2—3厘米,只有耳邊和尾端才有毛,也沒有大褶和皺紋形成的甲胄,頭部特長,大約為120厘米,眼睛很小,分別長在頭部兩側,觀察物體時,首先用一個眼睛盯著看,然后再用另外一個眼睛看。 管道狀的耳朵可以旋轉,聽覺較為靈敏。嘴里的頰齒為非常厚的石灰質層。上唇平而寬,呈方形,故有寬吻犀及方吻犀之稱,由于接觸面積大,吃起草來就像割草機一樣。大多數(shù)食草動物的角都是長在頭頂上,而它的角卻長在鼻子上,兩只角一大一小、一前一后。 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,最高紀錄為158.7厘米,細長如鞭,高高聳立,極為特殊,而通常前角較長而稍微向后彎曲,長度為60—90厘米,后角較短,長度為50厘米左右,雌獸的角較雄獸的更長。它的角不是骨質的,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,由角質纖維堆積而成,所以并沒有長在骨頭上,而是長在皮膚上,但卻格外堅硬和鋒利,是其自衛(wèi)和進攻的武器。 雖然名叫白犀,但它的體表卻呈灰色,它的肩部由發(fā)達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,髓棘連接著韌帶以支持頭部,四肢粗壯有力,前后肢均具有3趾。
生活習性:要棲息地類型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、(亞)熱帶稀樹草原和灌叢,它們要求生活的區(qū)域地形比較平坦,有灌木作為掩護,同時草場和水源豐富。白犀主要是在傍晚、夜間和清晨活動,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,休息場所有時距水源數(shù)公里遠。喜歡在泥濘的水池和沙質河床上打滾。
生長繁殖:白犀沒有固定的發(fā)情期,全年均可以交配,雄獸在求偶時會發(fā)出一種奇怪的聲音,作為情歌。雌獸每3年生產(chǎn)一次,懷孕期為547天左右,每胎僅產(chǎn)1仔。初生的幼仔體重為45—50千克,叫聲很尖,較為耐寒,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會一直跟隨在母親的身后,之后一般會跑在母親的前方。哺乳期大約為一年,但從3個月后小白犀牛就會啃咬草皮了。1歲時體重可達218千克左右,6—9歲性成熟。壽命為35-45年。
保護級別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》(IUCN)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.1。極危(CR)——4種;易危(VU)——1種。